糖心logo精国产品入口

糖心logo精国产品入口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 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 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 句1:不尚贤,使民不争 注解:不尚贤,即不贵之以禄,不贵之以官。春秋之际,纷争四起,为取得战争及外交主动权,各国君主不断拉笼贤士。不尚贤,亦是不争夺,君王安其业,百姓守其家。另一角度,上古时代,各司其职,各尊其位,没有佞臣,亦没有贤士。 句2: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 注解:大盗盗国,小盗取物。“盗”是人类贪欲的本性体现。         窃钩者诛之即可,窃国者即为诸侯。人是万物之盗,盗取万物精华,以成自身。 句3: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 注解:“尚贤”之时,“贤”会引发人类的欲;“贵货”之时,“货”会引发人类的欲。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”;你未见“可欲”时,“可欲”与汝心亦同归于寂。无欲无求,无善无恶。 句4: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 注解:心怀智而腹怀食,虚有智而实无知也。骨无知以干,志生事以乱,心虚则志弱也。<此处引用王弼的注释> 句5: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 注解:“民”不是指老百姓,是指人类;“圣人”也不是指君王,是指得道之人。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作品,需要以春秋的语境去理解。此处并不是君王对百姓(至上而下),而是单纯的讲道论法。”无知无欲”并不是愚民之策,老子全篇推崇“婴儿”、“愚人”状态,讲的是无欲无求、不尚贤、不贵货的本真状态。 句6: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 注解:无为之治,夫唯不争,唯天下莫能与之争。 “尚贤”、“贵难得之货”、“见可欲”,这应该是人类的本性。在不同的时代,这可能代表不同的人性色彩。比如在老子著书的春秋时代,君王招揽贤士,就会有人出奇招,使奇技,以求博得君王注意;招募勇士,就会有人攻城池,占领土,以求勇将之风。那个时代,对老百姓最好的现状应该就是不盗国,不见可欲了。从当下的时代考虑,举几个例子,如果老师还是“臭老九”,那谁还愿意当园丁;如果没人尊重知识产权,盗版横行,那估计没几个机构愿意静下心做研究。再比如,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、消费、出口,消费就是欲的体现。个人节俭是美德,可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像颜回那样,估计消费这驾马车就废了。 关于无知无欲。无知是福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生活中会有一些人,不算计,不精明,甚至还吃亏,但是发现他就每天乐呵呵的,这应该是真正高手。大隐隐于朝,小隐隐于野。而另有一些人,精明能干,但也容易动气、动怒。正如王熙凤,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 最后,附上跛足道人的打油诗,正应了本章的景: 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姣妻忘不了!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 如果觉得好,请关注本人公众号,共同学习。

相关推荐

道德经第三章-不尚贤
笃静先生 · 8785阅读
语速的快慢:透析人心的“暗语”
蔡军田 · 702阅读
愤怒是一种多么光辉灿烂的情绪啊!
蔡军田 · 4872阅读
很佩服这类女孩子
互联网 · 7931阅读
永远的约定与孤单的回声
琴心剑魄 · 8353阅读
道德经(二十八)> 五色使人目盲
巨山寺 · 1598阅读
快递老哥的故事
蔡军田 · 890阅读
资治通鉴|竹林七贤
龙门村夫 · 5585阅读
孔子弟子传001| 颜回子渊
龙门村夫 · 1527阅读
春日游,花开如海
夜未央 · 9483阅读
西江月.春后唱春三支曲.其一
枯叶萧瑟 · 7902阅读
子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
上善若水lwg · 533阅读
春日里的约定
梦回风 · 8868阅读
高山流水觅知音
徵汐 · 9423阅读
永远的约定与孤单的回声
流水无情 · 6954阅读
难过的时候我不喜欢说,伤心的时候我不喜欢哭
互联网 · 4535阅读
225、照镜子(《论语》子罕
白痴老猫 · 561阅读
永远的约定与孤单的回声
烟雨楼台 · 735阅读
【06、己巳夫妻】
陈派的思考空间 · 4393阅读
说写作文:有趣的游戏
河北南和刘志玉 · 7613阅读
道德经(七十九)> 重为轻根
巨山寺 · 4034阅读
有关人生哲理的句子
互联网 · 8951阅读
读《大学》第一章
禅园听雪 · 9278阅读
【41、甲辰夫妻】
陈派的思考空间 · 3383阅读
【海棠社】第605社比赛
诗词海棠 · 6507阅读
散译《老子》62 万物之奥
摆渡彼岸 · 3570阅读
谁来保护孩子
云影_4f19 · 9616阅读
邵逸夫经典语录
互联网 · 8678阅读
文学课堂:小说结构的技巧(上)
诡语娜娜 · 9707阅读
中国古代“乐”的作用
文耕墨耘公众号 · 1061阅读